党的二十大明确指出,要在全社会弘扬勤俭节约精神,实施全面节约战略,推进各类资源集约利用。2020年,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在调研上海、江苏、四川等地区公物仓建设与运行经验的基础上,正式启动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公物仓试点工作,经实践验证后,发布了《行政事业单位公物仓建设与运行指南》(gb/t441272024),为各地积极推动公物仓建设与运行提供了参考。行政事业单位作为参与主体,应当全面落实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和过紧日子的要求,充分发挥闲置、待处置、超标准配置国有资产的作用,进一步盘活资产资源,提高国有资产管理质效。
一、公物仓管理沿革
(1)初创成立阶段。1996年,深圳市在南山区率先探索成立我国第一个公物仓,主要承担罚没资产的接收、保管、出库及运输工作,尽管其功能较为单一,但迈出了国有资产管理新模式从无到有的重要一步。
(2)实践探索阶段。2005年起,全国各省市接连出台公物仓管理暂行办法,开展了公物仓试点工作,明确了公物仓的内涵,拓展了公物仓的外延,将闲置资产、超标准配置资产、组建临时机构所需资产等纳入公物仓管理范围。经过大量实践探索,公物仓的建设管理逐渐成形。
(3)信息化建设阶段。2015年以来,部分省市探索建立线上公物仓信息管理系统,借助信息化手段,确保在仓资产数据一网通查、实时共享,创新建立起“实体公物仓 虚拟公物仓”线上线下双保障的管理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公物仓运行效率。
(4)推广应用阶段。2020年,中央行政事业单位政府公物仓试点工作正式开展,借助资产管理信息平台、公物仓信息平台建立资产调剂共享机制,各省市纷纷响应勤俭节约的号召,出台公物仓管理运行相关政策文件,从中央到地方形成良好的推广和带动效应,公物仓应用范围进一步拓展,为构建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的现代公物仓打下广泛基础。
二、事业单位参与公物仓建设与运行面对的问题和挑战
(1)实体公物仓和虚拟公物仓建设规范问题。部分事业单位实体仓由于年代久远,前期规划和建设未考虑国有资产的集中存放问题,储存条件欠佳,仓库管理标准不统一,一定程度上造成资产和各类物资因存放不当导致的损耗加速。事业单位虚拟仓以资产管理信息平台为基础,在以往国有资产信息化管理模式的探索和建立过程中,由于时间跨度大,资产数据的录入、复核和监督环节的标准尚未完全统一,存在着数据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
(2)资产实物管理有待加强。确保资产权属清晰、如实掌握资产情况是事业单位参与公物仓建设与运行的前提。但是,部分事业单位因历史遗留问题,房屋产权尚未办理,进入公物仓调剂共享可能会导致一系列纠纷;拟入仓资产是否具有使用价值,其维护维修成本和因进入公物仓参与流转产生相关的费用是否能达到节约财政资金的目的,这部分资产价值和相关费用的评估与衡量也存在难度;在国有资产管理力度不断增强的过程中,以往存量资产管理存在不足,资产使用环节台账不规范、不完整的问题时有发生,使资产入仓存在不少困难。
(3)资产共享范围仍有一定局限。目前,虽然中央及各省市自上而下开展了大量公物仓试点、建设、推广应用等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但是公物仓参与主体往往集中于政府机关、科研院所、临时机构和其他事业单位等,且相关资产资源配套服务开放程度还不足以支撑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公物仓对于资产资源的调剂共享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勤俭节约的理念还需要全社会共同认可和传播,公物仓的保障运转功能需要向资产资源欠缺的地区和群体倾斜,参与公物仓建设与运行的配套服务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解决路径探讨
为解决公物仓建设与运行中可能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事业单位可从公物仓共建、共管、共享三个方面发力,形成多方共举、上下联动的开放格局,提高公物仓整体应用效能。
1.共建。
(1)实体仓。为规范国有资产管理,防范因存放不当导致损毁而造成的财政资金浪费,行政事业单位应选择条件适宜的房屋建筑用于国有资产存放,以节俭建仓”理念为指导,重点关注仓库温湿度、照明、消防、通风条件等。
一是仓库温湿度。在潮湿、高温的环境下,设备主板、电路、电子元器件等易受潮损坏,家具易腐朽、生锈等。因此,仓库选址时,应确保仓储环境温湿度适宜,并配备温湿度调节设施。
二是仓库照明。为便于开展日常管理工作,仓库应当具备相应的照明条件,优先选择自然光照明,自然光线不足的情况下,应尽量选用节能耐用的冷光源灯具,如led照明;不宜选用白炽灯、弧光灯等热光源灯具。
三是仓库消防。仓库应当按照国家规定配备相关消防设施,如火灾探测器、火灾警报装置、消火栓、应急照明、防火门、自动防火阀等。需注意及时清理仓库内的纸壳、塑料、泡沫板等外包装材料和其他易燃物,保证消防通道畅通。
四是仓库通风。优先采取自然通风,并根据资产储存要求、气候条件等进行适当调整,确需必要的情况下可配置通风系统,送风口、排风口位置应合理规划,避免影响人行通道,应采取措施避免蛇、虫、鼠、雀等动物进入。
(2)虚拟仓。为向线上虚拟仓提供数据支撑,使其更好地实现数据采集、整合、展示等功能,行政事业单位应当加强资产数据治理和信息更新工作,对于不规范、不完整、不准确的资产信息及时修改和更新,根据公物仓相关规定完善基础信息及公物仓特性信息等内容。
一是核实资产基础信息。通过查阅会计凭证、采购档案、历史文件等方式,对资产原值、规格型号、购置日期、使用管理情况等加以核实,确保资产基础信息真实有效,避免后续调剂、共享、借用过程中因信息有误所导致的交接、使用、维护等困难。
二是明确公物仓特性信息。可根据资产评估、资产配置等相关规定,结合资产使用要求及实际情况,明确资产新旧程度、资产状态、存放位置、费用标准、使用限制等信息,提高公物仓资产数据展示质量和资产调度运转效率。
2.共管。
(1)产权管理。为了提高国有资产的统筹使用效率,事业单位应当加强国有资产尤其是房屋产权的管理,积极推进解决国有房产权属历史遗留问题。对于未办理产权的房屋,可收集整理涉及税务、土地来源、测绘、规划及竣工验收方面的资料并加以办理,如缴纳土地价款的凭证、完税结果证明;由具有测绘资质的第三方机构提供的测绘报告、不动产权籍调查表、宗地图、宗地界址点坐标;建设工程符合规划的材料;土地权属来源材料;竣工验收备案证或符合竣工验收标准的书面文件,等等。
(2)价值管理。为使公物仓高效运行,避免入仓资产因性能落后、使用价值低而无人问津,对拟入仓资产进行适当的价值评估是必要的。一方面,可根据不同资产类别采取成本法、收益法、市场法等方式对其进行初步评估。另一方面,需要对运输费、维修费、保养费等相关费用进行估算,资产出仓应当综合考虑成本,优先选择性能良好、结构稳定、具备一定使用价值且相关费用可控的固定资产入仓,不具备上述条件的资产则可按规定申请处置。
(3)台账管理。为保证拟入仓资产信息的真实、完整、有效性,应当加强资产登记、清查、维保台账管理。一是要逐项登记资产关键信息,扎实做好前期工作,避免后期因台账信息不全而查阅历史档案或实地盘点,导致大量重复工作;二是要定期清查盘点,摸清家底,对于单位内部存量资产的基本情况做到心中有数,落实资产状态、存放地点、使用情况等;三是要完善资产维修保养台账,实时掌握资产运转情况,为控制相关费用支出提供实际参考,为资产价值评估提供可靠依据。
3.共享。
(1)理念共享。各级事业单位应当积极响应并落实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的号召,根据过紧日子的要求,参与公物仓实践探索,树立节约标杆,寻找可靠方法。线上可借助各级资产管理工作交流平台、公物仓工作专栏等,分享交流调剂、盘活国有资产的经验,结合自身情况创新本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方式。线下可组织资产管理员到当地公物仓进行参观学习,熟悉入仓、出仓等全周期管理要求和运作流程等,在单位因工作需要新增国有资产时,优先选择申请调配在仓资产。同时,还可通过各地公物仓的文化交流板块,宣传当地特色文化,将节约办公理念与传统文化等相结合,扩大受众范围和接受程度,以达到更好的理念共享效果。
(2)服务共享。要提高各地区公物仓的使用频次和运转效率,应从使用单位的需求出发优化配套服务,以保证国有资产从入仓到出仓的流程规范优化。一方面,各行政事业单位对于拟入仓资产仍在第三方维保服务期限及范围内的,可在入仓前先行调试维护,同时对资产运转状态、维护情况、注意事项等信息进行详细梳理,做好国有资产入仓前的出厂合格证和使用说明书;另一方面,公物仓主管部门可针对各行政事业单位参与使用公物仓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流程申请、维修保养、物流运输、咨询评估等需求,建立实时响应、灵活便捷的ci一站式服务”模式,优化公物仓整体使用体验。通过公物仓主管部门和参与单位的共同配合,实现各个环节高效衔接,提高公物仓协同运行效率,打通国有资产在公物仓内外的流转链条,从而实现前端、中端、后端服务共享。
(3)资产资源共享。目前,高校、科研院所、检测机构等事业单位在贯彻落实国务院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资产资源共享经验,可参考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运行机制,积极探索公物仓面向全社会开放的可能,扩大公物仓在仓资产资源跨地区、跨行业、跨主体共享范围,提高公物仓在仓资产的循环利用效率,助力民营经济发展,为社会科技创新提供更广泛全面的支撑。同时,在公物仓面向各地区行政事业单位调剂共享的实践经验充分积累后,有条件的地区可探索拓展公物仓应用及保障范围,做到物尽其用,将调剂共享频率较低但仍有使用价值的闲置在仓资产,通过划转、捐赠等方式支援欠发达的边远地区、公益机构,也可尝试建立公物仓开放端口,畅通个人、企业、社会闲置资产捐赠渠道,带动社会公益事业发展,实现国有资产资源的充分共享。
四、结语
各事业单位应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过紧日子的要求,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率,推进资产资源节约利用,积极参与公物仓建设与运行。在资产配置方面,要严格按照资产配置统一标准,切实提升资产配置计划的编报水平,杜绝超标准配置情况发生,优先通过公物仓调剂共享的方式来配置国有资产。在资产日常管理方面,要加强国有资产日常登记管护,节俭建仓,按照科学合理的方式存放资产,对仍有使用价值、有条件入仓的国有资产加强维护保养;持续推进存量资产产权办理、清查盘点和台账管理等工作,完善相关数据治理和信息登记工作,为推动资产资源系统整合、信息数据互联互通打下基础。事业单位要积极参与公物仓共建共享的各环节工作,践行并传播勤俭节约理念,探索拓展资产资源和服务的共享范围,进一步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