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持续提升预算管理水平,强化绩效硬约束,确保财政资金聚力增效,克拉玛依市财政局于今年7月全面启动2026年预算事前绩效目标编制工作。强化绩效评价结果应用是此次工作的关键抓手和核心机制。工作严格依据2026年绩效评价结果应用事项开展,着力将评价结果科学、精准的嵌入新年度预算绩效目标编制环节,通过深化数据融合贯通、强化综合评价应用、硬化分级奖惩约束,着力构建“评价有据、应用有力、调节有度、提升有效”的绩效管理闭环,切实从源头上提高财政资金配置的科学性、合理性和精准性。
一是深化数据融合贯通,夯实决策基础。针对预算编制与绩效管理系统分立问题,着力打通数据壁垒,推动预算系统与绩效系统深度融合、互联互通,实现市本级125家预算单位(不包含2025年中新增预算单位)670个一级项目、1895个二级项目的历史绩效评价结果等关键信息在预算编制环节的实时共享、精准调用与智能分析,成功构建起“目标—执行—评价—反馈”的闭环管理链条,为源头提升资金配置科学性提供坚实数据支撑。二是强化综合评价应用,优化整体统筹。建立财政项目支出“全覆盖”绩效管理结果应用清单。突破传统单项结果应用模式,将依据提升为对预算单位全年所有项目的综合绩效评价结果。此综合结果将直接应用于2026年125家预算单位所有特定目标类项目的预算管理:对评价结果不佳的,通过优先调整其非重点、非民生类、非转移支付类项目资金等方式,赋予预算单位在内部按轻重缓急灵活调剂资金的自主权,确保市委市政府确定的重点项目、重大民生项目及转移支付项目资金需求得到优先保障和顺利实施。三是硬化分级奖惩约束,注重精准调节。建立基于绩效评价结果的分级分类奖惩机制,将评价结果与预算单位下一年度预算安排、项目立项、政策调整等直接挂钩。坚持分类施策原则,不搞简单“一刀切”:对评价结果为“优”的预算单位予以优先保障或激励;对评价结果为“中”和“差”的预算单位按比例调减预算申报数。其中评价结果为“优”的预算单位12家,奖补预算申报资金1344.46万元,评价结果为“中”的预算单位45家,压减预算申报资金6429.43万元,其余68家预算单位评价结果为“良”,2026年预算申报数保持不变;对养老、医疗等具有较强民生属性和政策延续性的特殊领域,则依据项目测算情况进行精准调节(如养老补贴项目基于绩效表现“适度开口”动态调整资金),在坚守绩效底线的同时兼顾政策灵活性与社会效益,真正实现“干好干坏不一样”。
基于此次绩效目标编制工作,一方面压实预算单位预算绩效主体责任。通过强化结果应用的刚性与精准性,切实拧紧预算单位“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责任链条,实现绩效管理由“软要求”向“硬约束”转变。二是提升预算单位预算绩效管理能力。聚焦数据贯通、机制再造与精准施策“三力齐发”,赋能预算单位实现绩效目标设定由“粗放预估”向“科学锚定”跃升、预算编制由“经验估算”向“精算细核”转型、资金统筹由“静态僵化”向“动态盘活”突破,同步筑牢长效管理机制根基。
下一步,我们将纵向推动预算绩效管理相关措施向区级拓展。⠼fontface="仿宋_gb2312">一是加强市级指导规范。组织区级预算绩效结果应用实务操作培训与政策辅导,明确基本原则、流程规范和共性要求,确保市、区两级工作衔接顺畅、标准统一。二是强化区级主体落实。在遵循市级共性要求基础上,充分尊重各区情况差异,重点加强对基础薄弱区的“点对点”帮扶、提供参考模板及针对性技术指导,着力提升其自主操作能力,保障措施有效落地。三是完善市区协同机制。建立定期工作交流与问题反馈渠道,促进经验共享、疑难共解,及时提炼有效做法,形成可参考、可推广的典型操作范例,并组织交流借鉴,带动全市预算绩效管理整体水平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