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中的定义,公共图书馆是指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收集、整理、保存文献信息并提供查询、借阅及相关服务,开展社会教育的公共文化设施。公共图书馆是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献保存、社会教育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时间的推移,受城市发展、土地规划改造等因素影响,许多早期建立的公共图书馆经历了诸如迁址、重建、合并、拆分等变迁改造,其固定资产如图书、设备、家具也随之历经了重大调整。因固定资产复杂性、管理制度不完善和资产管理意识薄弱,公共图书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一直是管理工作中的重难点。
一、公共图书馆固定资产定义及分类
公共图书馆固定资产是图书馆业务发展的物质基础,固定资产管理是图书馆事业高效发展的重要保障。从财务登记的角度,单位价值10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1500元以上,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可作为固定资产记录在账。公共图书馆固定资产通常可分为土地房屋及构筑物、通用设备、专用设备、图书档案、家具用具装具及动植物五类。
二、公共图书馆固定资产管理现状
在公共图书馆发展初期,由于对固定资产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加之缺乏专业管理经验,导致相关工作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图书馆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体系存在明显缺失,具体表现在:资产登记不规范、使用监管不到位、处置程序不明确等关键环节缺乏制度规范和操作指引,严重制约了国有资产的管理效能。同时,公共图书馆固定资产呈现品类多、数量大、存放分散、账实不符、历史遗留问题多等特点,给固定资产管理和清查统计带来了很多困难。
三、公共图书馆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1.资产采购缺乏系统规划及专业评估。
当前,我国公共图书馆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普遍存在
重购置、轻管理"的倾向。具体表现为:在资产管理工作中,管理者往往过度关注采购资金的充足性和设备配置的完备性,而忽视了资产配置的系统性规划。由于缺乏前期需求调研和专业评估,加之管理决策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导致大量资产在使用中出现闲置现象。这种管理失范不仅造成国家财政资金的低效使用和公共资源的浪费,也反映出管理责任意识的缺失。更值得关注的是,闲置资产长期占用库房空间资源,不仅增加了保管成本,也为后续的资产处置工作带来了诸多困难。
2.账实不符现象比较突出。
目前,固定资产管理中账实不符的现象比较突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资产位置与资产账目不符。公共图书馆固定资产账目中的资产位置往往登记于资产购置之初。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一些固定资产或因场馆改造被转移,或因使用需求被挪动,甚至转移至馆外流通站、帮扶学校的情况都极为常见。工作完成后,某些实施部门未尽到事后报告的义务,未能及时通知管理部门更新资产位置,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量资产登记位置已经与账册登记的信息不符。二是资产数量与资产账目不符。账目记录往往仅包含资产名称、数量等基础信息,而缺乏规格型号、技术参数、使用状态等关键特征描述。这种简化的登记方式导致在实际资产清查时,由于无法获取足够的辨识依据,工作人员难以准确核对和确认资产的实际状况,严重影响了清查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例如没有登记品牌型号或材质特征但数量较多的家具用具类资产。
3.管理意识薄弱,管理方式滞后。
公共图书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是一项烦琐耗时、体量巨大的工作,需要各部门协同完成,其工作成效与思想认识、重视程度、人员配置等因素紧密相关。
当前,部分公共图书馆在运营管理中存在业务重心失衡的现象。这些图书馆往往将主要精力集中于文献服务等核心业务领域,而将固定资产管理视为常规行政事务,通常交由后勤部门兼管。由于既未设立专门的资产管理机构,又缺乏专职管理人员,加之相关制度体系尚不健全,导致公共图书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长期处于粗放状态,既未能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也难以形成规范化的资产账目管理体系。
4.账外资产长期存在。
公共图书馆的账外资产通常为图书、家具类资产,这类资产或来源于外部捐赠,或来自改造工程等事项,因不符合财务入账规则,无法被记入固定资产账目。账外资产与在账资产往往混合使用于图书馆各业务部门。由于缺乏有效的标识区分机制,在实际清查过程中,工作人员难以准确辨识和区分这两类资产,导致统计数据出现偏差。这种管理漏洞不仅影响了资产盘点的准确性,更对整体资产账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造成了严重影响。
5.图书文献资产的统计难点。
图书文献类资产因统计口径不同,其统计结果偏差较大,主要体现在图书数量及图书价值两方面。一是图书数量的偏差。公共图书馆图书采购一般采取政府采购方式,采购图书数量高达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册。根据馆内工作安排和图书存量等实际情况,所购图书通常会被分批次送往图书馆,由采编部门对其进行信息加工后录入图书系统。按此工作流程,图书的购入时间与图书馆藏时间会存在多个时间差,差短则几个月,长则1年。在统计图书资产数量时,若统计时间的口径不同,就会出现数量结果不一致的情况。二是图书价值的偏差。图书价值有两种体现方式,购书经费和图书定价。购书经费为图书的实际金额,其数值为图书折扣后的实际价格,低于图书定价。将图书录入图书馆系统时,图书价值则为图书定价。在统计图书资产价值时,采取统计口径不同,其结果相差较大。财务部、采编部、数图部等多个业务部门根据各自工作需求,统计口径往往有所不同,这也造成了图书类资产出现多个统计结果、资产账目无法对应的情况。
6.固定资产报废处置工作滞后。
根据当前财务管理制度,公共图书馆除图书以外的固定资产均不做资产折旧,目前所有在账物品均以原值记录。公共图书馆读者人流量大,阅览区域的部分家具用具、设备类资产在长期频繁使用中已出现损坏甚至报废的情况。早期公共图书馆出现过资产外借使用未登记最后无处可寻的情况。有时工作人员退休,后续清查时无人能理清相关资产去向。然而这些问题资产依然在册,无法折旧报废,给资产清查工作增加了难度。
四、公共图书馆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以大连市图书馆为例
大连市图书馆始建于1907年,其前身为“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大连图书馆”,是一所拥有百年历史的公共图书馆,也是大连市最大的文献信息集散地和社会文化教育中心。大连市图书馆目前的主馆舍建于20世纪90年代,与很多公共图书馆情况类似,由于历史变迁、年代久远,大连市图书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存在上述问题。
近年来,国家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2021年4月1日《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管理条例》正式实施,2024年8月16日《中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使用管理办法》正式施行。这些制度的出台,标志着国有资产管理进入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新阶段。
1.增强管理意识,加强制度建设。
随着国有资产管理相关法规的陆续出台,大连市图书馆多次组织召开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会议,学习相关制度文件,制定馆内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启动固定资产盘查清点工作。
除在行政部门设置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岗位外,在每个部门也指定一名资产管理员,负责部门固定资产日常管理工作。大连市图书馆定期对资产管理员进行业务培训,资产管理员需对部门固定资产的变化情况进行记录并定期上报,及时反馈资产管理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行政部门接收部门反馈后,再对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进行优化,及时沟通协调,并制定人员变动时资产管理交接流程。
2.开展固定资产清查,提高资产使用效益。
大连市图书馆有15个部门,4处库房,资产存放地较为分散。自2019年开始,大连市图书馆根据上级单位要求,对馆内资产进行了全面清查盘点,摸清家底,掌握各部门资产存放位置和使用情况,逐步形成了规范、完善的固定资产账目。目前,馆内各部门每年底会对当年新购资产、转移资产进行清查盘点,并将情况进行整理上报。财务部门和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分别对上报的资产变化情况进行汇总登记。管理层以清查结果为基础,结合预算情况,制定资产配置计划。
3.运用数字化手段,为固定资产赋予“电子身份证”。
随着数字技术发展,传统图书馆正在向数字图书
馆、智慧图书馆发展转变。数字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提高了文献服务工作效率,也助力了图书馆管理水平提升。
大连市图书馆数字信息服务中心根据固定资产账,为全部资产生成了独立的资产二维码标识贴。工作人员将二维码标识粘贴于资产表面醒目处,通过扫描二维码标识贴,可在手机上查看该资产的资产编号、资产名称、使用部门等信息。二维码的“身份标识”功能提高了资产辨识的准确度,即使日后资产被转移,依然可通过扫描
身份标识
将其与资产账目进行匹配,极大降低同类型资产混淆的概率,提高了资产清查效率和准确性。
4.设立部门固定资产账,实现资产动态管理。
传统的固定资产账目通常为一本总账,按资产采购时间逐年登记,管理部门无法动态掌握馆内各部门资产的变化情况。大连市图书馆根据实际情况,将固定资产总账按部门进行分解,形成各部门固定资产账目,部门资产管理员根据部门资产增减情况,实时登记管理,每年年底将部门资产变化情况汇报单位资产管理部门进行汇总统计。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准确掌握各部门固定资产增加及转移情况,及时调整完善固定资产总账,进一步提高账目信息的准确性,减少账实不符情况的发生。
5.统计账外资产。
为理清账外资产管理难题,大连市图书馆着手对账外资产进行清查统计。各部门根据下发的部门固定资产账目,对照部门实际资产,列出账外资产清单,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参照有关记录,一一对应核实。下一步,将根据国有资产相关管理规定,设立资产账目,进一步规范账外资产管理。
6.做好待处置资产的统计整理工作。
目前,大连市行政事业单位待处置资产摸底工作已经开始,大连市图书馆已经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包括待报废资产的调查及统计工作,从资产总账中标明待报废资产,并将待报废资产转移至专门库房等。
综上所述,公共图书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应长期坚持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增强管理意识,提高管理效率,最大化发挥资产的使用效益,助力公共图书馆事业高质量发展。